12/31/2010
lord of the rings by J.R.R. Tolkien
当年电影热播的时候我看了,先看的I, II的碟,然后和男朋友一起去电影院看的III.记得场面不错,记得结尾我觉得有点拖沓——当时我觉得魔戒毁了就可以结束的,结果后面拉拉杂杂那么多。我记得我还讪笑:肯定是拍了好几年舍不得结束。男朋友很喜欢这个片子,一直说是经典,我却觉得它就是一个神话故事一样,并没有触动我内心的地方——当时我内心的范围估计也很窄小就是了。
后来就看了蓝莲花的同人小说,“只是当时”,其实YY的不是魔戒人物,而是两个演员,演人类国王Aragon的Viggo,和演精灵Legolas的Olando. 但是那个故事写的颇为动人我记得,反正从此之后我瞥到这两个演员的消息就会有一点特别的感觉。
然后我的电脑里长久地躺着魔戒的书,和有声书。好几次我都看了或者听了一个开头,就没有继续下去。
这一次却是某人(嗯,还是当初陪我看电影的那个)先看的书,看的前传,霍比特人(The Hobbit).这一部分写的是Bilbo Baggins的历险记,提到他怎么得到魔戒的,却不在电影范围内。他吃饱了饭躺在沙发上拿着电子书看的津津有味,我大概正好被某小白文郁闷到了,就夺过来看了。
谁想竟是一看不可收拾——书非抢不能读也。
不知道花了几天,反正是一千三百多页的书,前传The Hobbit,然后三部曲,The felloship of the ring; The two towers; The return of the king.一口气看下来了。爱不释手。中间数次大声诵读,直到口干舌燥猛灌茶水。就差摇头晃脑了!
语言真好啊真好啊。肯定很多人都表扬过。可是真的好。诗一般的韵律。特别适合诵读。
这期间自然又找了电影来看。发现这里那里做过一点修改;砍掉了书里面的一些旁枝等等。不过总的来说电影很忠实于原著,乃至很多台词都是原著里面的。电影也真长啊——当然我看的是加长的DVD版,每部都有四个小时左右。
带着爱意去看电影,果然又不同。再也没觉得罗嗦啊什么,乃至结尾还觉得砍掉了好多呢——书上可是还有一段他们回到家乡夏尔(Shire),发现家乡大变样了。他们还发动了一番群众,搞了个类似小规模革 命呢——也许革 命不是一个合适的词;复 辟?总之恢复了夏尔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活。
然后有一些这样那样的感慨:
1.其实Frodo他们也就出去了一年左右。真正的历险其实就是几个月啊。头年九月底出发,第二年三四月其实基本上就结束了。中间还曾经在精灵女王那里休息了好一阵。我的感想是:这么短的时间内可以做成这么大的事情,好难得。。。可怜我自己的时间不知道被我怎么浪费呢。。。(恩,我永恒的内在紧迫感和拖延症的压力)
2.当年我对于最后一刻Frodo不能抵御魔戒的诱惑,决定不把它扔进火海而自己戴上,耿耿于怀。乃至到了这一次看书的时候我都还想看看书上是不是没有这么写。事实证明书上也是这么写的。看完了我还在沉思,为什么我不喜欢这个处理;为什么我非想看到一个自己的意志战胜了一切诱惑的故事。大概还是我自己的感情需要。仿佛我觉得如果Frodo没有自己做到这一点,就很损伤他的“伟大”,他的前面那么多的坚持和对痛苦的承受就不再有说服力了一样。可是人世间的事情不就是如此微妙和百折千回?为什么非要一个人做成一切呢?没有人可以控制一切;有的时候有一些运气,有的时候是一些巧合;或者有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解释,乃至可以简单归结为,“命运”。Frodo他所有的努力和坚持已经十分可贵;他最后在这样那样的帮助(可爱的Sam),和命运的一点twist之下,做成了这件事。这些还不够么?或者我是太骄傲了,觉得宁愿主人公自己做成一切。或者就是太脆弱,所以抵制人性的脆弱。
3.聚到尽头终是散。原来我其实还是个宝玉性子:看到他们回头一路一路地分开,倒仿佛还宁愿时间还停留在他们一直在一起的那个艰难时候。可是当然并不;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宿命和使命;大家同行了那么久,生死之交,当然;可是后面各自的生活轨道都不再相同;就像精灵的离开;就像Frodo和Sam也要分开一样。当然有留恋,不舍,可是往前走,走向自己的命定之路,才是更勇敢的做法。
看完书的那个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回到了家乡,见到了一些过去的同学。路边有河流,和这样那样的大树。树上开着花,粉色的花瓣随着风纷纷扬扬落下;还有白色的花,比梨花小了一点点的,也飘散在空气中;还有那种碗状的深粉色花朵,赫然是我在这异国他乡常常见到的一种,树梢间温柔地绽放。我微笑着和同学们慨叹:已经那么久了,互相都要不认识了吧?各自的生命各自去完成了,其实也是越行越远了。。。只有回首的一点点微笑罢了。
后记:查演员消息的时候发现同一个导演现在已经在准备拍The Hobbit了。预计2012和13年上映,上下部。期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