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2010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 by E. H. Gombrich
我记得还是一只球同学号召大家一起读“The Story of Art"的时候,我才恍然发现这个作者,贡布里奇先生的另一本书, A little history of the world,早就放在我的待读列表里好一阵子了。这么长时间过去,The Story of Art我续借了无数次,才堪堪看到中世纪的教堂;这本书比较短,没有那么多图,所以找了一本电子版放在eReader里,终于看完了。
我历史很差——并不是不喜欢,而是我的中小学教育都比较糟糕,典型的应试教育,什么自然地理历史都没有好好教过;而且当时周围书本资源也很欠缺——岔一句现在有互联网真的是太好了——,所以其实历史在我脑子里,是一大陀迷雾加浆糊。高中的时候学世界近现代史,从1640年英国的宪章革命开始,两本32开的小教材,讲过法国大革命,讲过美国独立战争,讲过工业革命,拉丁美洲独立。。。我只记得我们年轻的女历史老师,叫我们划下这个那个,背,背,背。即便如此,这样那样的时候,我也不是没有过好奇:这些人这些事,当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些图画,比如一幅里面是圣女贞德吗,高举着手一呼百应地前进,当时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每个故事,都是比如穷苦的无产阶级闹革命,然后有的被血腥镇压,有的成功了就开始闹分裂,然后谁谁谁复辟,真的所有的故事都是这么一个套路和解释么?
我记得高三的时候我很羡慕文科班的同学,他们可以学习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史,而我们除了世界近代现代史,就学了中国现代近代史——那学得叫一个郁闷。不停地打败仗,赔钱,混战,杀戮。老师换了一个更难看的中年男人,有着奇怪的口音,我到现在还记得他说“李立三”的那个“三”字,特别奇怪。还有,怎么会有人叫“韬奋“——不就是“掏粪”?——当然后面有个光荣的掏粪工人时传祥——真的我没有google我居然还记得这个名字。
————————————————————————————————————————
感慨完毕。言归正传。
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历史书,基本上从史前写到一战结束。是一个欧洲人写得,所以重点都在欧洲史。第一稿应该是德文,所以英国在这本书里并没有被侧重描写。我看的英文版的,据说是很晚了作者打算自己写一本英文版的,结果没写完就去世了。所以有些部分本来打算扩充描写的,就没有做了。
作者是一名犹太人,应该是出生在奥地利。在二战前明智地逃到了英国。学习历史,专长也许是艺术史?那本The Story of Art,应该是艺术史的圣经。他写这本书,缘起是写博士论文,写专业文章写得很抓狂,同时经常和一个朋友的几岁的女儿攀谈,觉得其实大多数历史,说得合适的话,孩子都能听得懂。那么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简明易懂的语言来写历史呢?后来正好有出版商想出一本给孩子看的历史书,然后他就决定自己写。花了大概六周写就。结果出版了非常受欢迎。
我读这本书,当然首先感觉是语言非常舒服。非常平易近人,娓娓道来。看的时候手边如果有一幅欧洲地图,或者自己脑海里有,那就最合情合理不过。你会发现,那么一块大陆上,一群一群人怎样杀来杀去,追求这个那个,其中一些特别闪耀的牛人, 他们干了什么什么,结果又如何如何。即便如此,当我看完了,脑子里一整块的浆糊,变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浆糊——大概轮廓是有了,不过那些地名阿人名阿我肯定还会搞混的。
这本书看起来的乐趣,大概跟有一本叫做“此间的少年”的小说很像。那本书用了金庸小说的人物来写大学生活,带着金庸人物性格的学生,很是有趣。那是我买的第一本网络小说。我记得后面有一篇评,说这本小说看起来,有一种“印证的乐趣”——因为我们都知道金庸人物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我们大概就能想象这样性格的学生大概有些什么样的故事和表现,然后我们在看这个小说里面娓娓道来。幽默,和一些青春的迷茫。
这本小历史也是一样的。因为我历史差,很多事情人物都不熟,所以不会觉得这本书太浅显;可是那些闪耀的名人们,他们的事迹,以这样那样的形式,电影,小说,现在流行的同人,这样那样地在我的脑海里留下过光芒。于是我现在来看,虽然只是一个很缩略的介绍,可是是忠于史实而又友好易读的,我可以把这些介绍,和那些相关的故事传说八卦一点点在脑海里印证和联系起来,于是感觉到一种印证的乐趣。
另外,虽然艺术史我只看了一部分,可是灿烂辉煌的希腊和罗马时期都看过去了。作者对希腊文化艺术哲学的热爱,也在这两本书里互相辉映。我看他就差不多要说,嗤,比较起来,罗马人,一帮生意人而已。
再另外,我身边有一个热烈的历史爱好者。我每看一段,就闲闲跟他说起,然后他就引申出去,滔滔不绝,给我提供更多的关联,故事和八卦。常常听得我悠然神往。
多么愉快。
当然,历史的大部分,都不是很令人愉快的故事。争斗,前赴后继地争斗。欧洲对美洲的血洗,对亚洲的奴役,更直接触动我的神经。作者更在书的结尾,当他已然年老,描述了他对一战的认知——当时作为一个战败国九岁的孩子,他认为,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惨败和大额的赔款,都是美国威尔逊总统没有能够坚守诺言。在他的认知里,威尔逊曾经说过,每个国家应该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结果,停战谈判的时候,德国和奥匈帝国大大倒霉。他说,这也是他们国内人民的共同认知。要到后来他长大,离开了奥地利,读了更多的书有了更多的经历,才知道,威尔逊曾经给了一个offer,当时德国和奥匈帝国却觉得自己不一定会败,拒绝了,孤注一掷地继续战争。十个月后,一切已经明显,他们已经没有希望,这个时候他们还想要前面的条件,当然,没有人会理他们。
当然,作为一个犹太人,一个认为法国大革命前盛行的“理性,平等,自由“理念早已经深入欧洲,如呼吸般自然的犹太人,二战结束后揭开的德国人对犹太人的罪行,一定让作者颤抖。为什么,这么久过去,原来人还是那样——野蛮?
他的展望里,还是说,未来有希望变得更好。也许?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