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3, 2012

灵山, 一个人的圣经 by 高行健


8/12/2012 posted on nada forum


1.灵山

听说是早就听说过的,但是并没有起意去看。这次偶然看到一个kindle版的,就顺手弄出来了。

一开始看得时候很不习惯。因为早已经习惯了小白文还有好莱坞的调调,小说的故事性,冲突矛盾等等,这些在这本书里完全不见。这本书的特点之一是比较意识流;之二是细节物品罗列很多很细致有让人脑海过载之感;之三是其实根本不像一本小说,更像一本游记和随笔和梦呓的结合体。

看到过半的时候不知怎的喜欢起来。或者是其中一些民歌的收集,或者是对做道场的描写,反正有什么触动了我。而且我也终于弄明白,这书也不是我一开始以为得那样,有几条平行线;书里面的“你”,“我”,“他”,其实都是作者自己。书里面的“她”,有一些章节是同一个女人,有些不是;大约是很多个作者(或者文中的“我”)碰到过的女人们?

这本书想来有很多取材作者真实经历。我看到wiki上很简单的列了高行健的一些经历——八十年代,他的确被误诊过肺癌;然后得知是误诊之后,的确有大半年的在长江流域游荡。这本书很像是对这段游荡历程的一个集锦,又结合了一点童年的回忆,一些当时的惘然,糅合而成。

全书的基调灰黑。作者对场景的描绘很细致(或者因为他也学过画?),但是一幅幅静止的画总带了无精打采——随便吧。不要主义,没有激情。追寻的记忆追不到就追不到。死了的人死了就死了。丰富的历史又如何。等等。所以虽然我恍惚看到有讨论说此书通过描绘西人心目中中国的丑陋历史来取悦了评委的这种说法,看了这本书之后就觉得纯属瞎扯。这书自然这里那里的碎片都是战乱文/革//运/动//整/风之类的故事,可是作者对这些故事厌烦不堪,根本不想追究也不要再听。提一下,静默一下,就掠过去了。八十年代文坛的思潮和政//治影响,也浮光掠影地写过,也不留痕迹。作者脑中仿佛充满各种思想想法情绪,但是最后的最后是一种厌倦和虚无的感觉。是一种没有有,也没有没有的混乱和自由。

维基上有一个消息很有意思。说8平方之后,高写了一个剧本(他八十年代末就去了法国没有再回去),描绘了几个学生领袖私底下的状况,大约展示了人性的真实一面(比如有的人是“自封的领袖”,有的人有这样那样人性弱点),本来要在美国什么剧场上演,结果人家看了不高兴,问他能不能改一下剧本,把学生们写的纯洁高尚一些。他很不屑地说,party叫我改剧本我都不改,我还为你一个美国剧场改!所以最后到底上演没有,也不知道。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2。一个人的圣经

接着灵山也就一口气把这一本看完了。写于九十年代。里面穿插了一些高去国离乡之后的自由生活,和对自己在wg中生活的回顾。

开头就写香港回归前夕高去香港排戏。碰到一个以前在北京认识的德国女人,两人厮混了几天几夜。这个女人母亲是犹太人,父亲是德国人,出生在意大利,八十年代在中国学过中文。她敦促着高回忆谈论了往事,恳求高要写出来。高自己的态度是宁愿忘了的好。到底也写了。

可能跟很多人比,文革中高真的不算惨——他有一定的直觉,随时警惕着,曾经看出苗头不对写了大字报还拉了单位几个人站在他这边,一时赫然也成了一个造反的小头目,跟前期造反的另一派(非武力)对抗。过程中多次全国游荡,以“调查”的名义,来避风头。又在后来感觉到情况不对后,主动要求去了干校。在干校一阵子之后,再一次感觉到自己大祸临头,发了电报跟落户在安徽某县城的儿时好友隐晦求助,并且加上一点运气,成功地逃离了干校去了安徽农村。后来在县委书记的庇护下在某个乡镇上当中学老师若干年,直到文革结束。

但是他显然也被tramatized了。整天战战兢兢提心吊胆,随时警惕,一定要装作跟别人一样。还要随时辨别方向准备逃离或者反击。什么都不能相信。做梦也深怕被人听到说了什么不对的话。偶然碰到的女孩后来成了自己的妻子,刚成了妻子的女人却看到他写的一点杂感之后立刻恐惧地觉得他是反动派。他半是威胁半是温情地镇定了她,然而最后一点田园梦也就粉碎了。

所以我想他逃离中国的时候,真的是义无反顾一去不回头。

并且他走的更远。

他斩断亲情爱情,只需要女人暂时的温暖。他再不肯跟这个世界上任何人或者信念有密切联系。他坦诚自己没有任何乡愁,祖国什么的对他早已成了很幽暗的一团,他懒得回忆也不愿意多回忆。他要把握好不容易获得的自由,尽情享受着世界,张大眼睛看所有有趣的人物事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为任何人或事做任何违背自己意愿的改变。

他从一个被迫的集体主义者,走到一个彻底的个人主义者的那一端。(不过他讨厌任何主义,想来是觉得任何主义底下都会聚集一堆人吧。)

一个人的圣经,大意就是说他不要任何人做他的上帝或者救世主,也不要任何门徒。他不要当任何人的靶子,也不愿意把任何人当靶子打击。他只想自由地表述,表述他的自由。

而且他也做到了。他后来的生活,我觉得应该大体上是愉快的。他自己也说,他连恨都没有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有一种红尘俗世中的出家人的感觉。真正放下所有,活在当下。

他描绘起往事来,都用得是“他”,来描述当年的自己。他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回忆,尽量想客观地从记忆中挖出过去,只描述感慨不评价。当然,他自己也觉得可能多少他还是会“美化”一点过去。这跟我早年看过的伤痕小说不一样。他描绘,但是不会带着自己强烈的情绪表达什么控诉什么。这读者看着产生的压抑无语荒谬的感觉,大概是因为事情本身。

其实看的时候我很多次想起高尔泰。想起他的“寻找家园”。

高尔泰是一个寻常许多的人。在政/治风暴中更多的是被动。感情上更简单。第一个妻子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令他很悲痛;八十年代的第二个妻子也算是志趣相投,也是8平方之后受了牵连才匆忙逃走。其中还失去了可怜的大女儿。

另外看的时候有一点好奇,高行健虽略略提到了自己的前妻,却从来没提过他和前妻的儿子。据wiki说是一直跟母亲生活。灵山里提到一句自己有个兄弟,陪自己去医院复诊过。这本书里提到母亲父亲的死,童年的家,却一个字没有提到过自己有一个兄弟。据wiki说是他出国之后和兄弟也再无联络。我不知道是有什么前情或者就是不想惹麻烦。或者他就是彻底抛弃了过去。

读到文革的那些事情还是有些抑郁。然而读完了就成了感慨很多不知道作何感想。只觉得他的确是我读到过的最自由的人。

----------
插一点别的感想。开头德国女人玛格丽特和他闲谈。玛格丽特对德国二战的事自然是心中永恒的刺,也坚信这些历史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忘了不知道哪天就会重演。她劝他写自己的经历。而高本人一开始也并不是那么热衷。中间还好几次埋怨说玛格丽特也失去联系,却叫他写这么个令人难受的东西。

我想为什么中国整个国家都乐意把这件事情统统忘掉。

我想或者因为事态太复杂。德国的历史里面黑白相对分明。势力也分明。结果也分明。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抢掠和屠杀。最后这个民族战败了。中国不是。中国的大多数人,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今天造反整了别人的人明天就被另外的人整倒。最后统统弄成了一锅粥。被平反的人也不见得就多么无辜,或者只是幸运活得久。有没有真的无辜的人?或者是有的,但这一类大概是一开始最早挂掉的,并没有等到平反。这一大锅粥里面,人人都成了兽。各有各的生存策略,被动或者主动,活着或者死去。谁还能分得清什么?要从头清算反思,又怎么理的出来?怎么理得出来而且不会演变成另一场混战?更重要的是——台上还是那个party。怎么能够搞什么彻底的反思呢?所以八十年代大概就是各种冲撞各种激荡的时代?

再推远一点看,文革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五千年的历史里面要找残忍的事情还不是易如反掌?人对痛苦不可控的事情,最符合进化的处理方式就是遗忘,因为太痛苦又没有解决的希望,只有遗忘才有一条活路。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